近年来,重庆市民族地区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民族地区文物资源调查。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统计,渝东南民族地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086处。2019年,石柱自治县湾底谭氏民居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江区濯水古建筑群、酉阳自治县南腰界红三军旧址、彭水自治县茶林古建筑群等被市政府命名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民族地区五区县被国家文物局纳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完成以渝东南片区为重点的全市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重点开展酉阳县车田乡土司文化研究和土司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二是加强民族地区重点文物修缮保护。近年来,重点实施酉阳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赵世炎故居等一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完成国家文物局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酉阳县后溪村文物整体保护,先后对酉阳龙潭万寿宫、黔江区草圭堂、石柱银杏堂、秀山县溪口天生桥等重点文物实施修缮保护。实施酉阳县土司城遗址、武隆区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遗址、秀山县隘口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等文物扶贫项目,助力深度贫困乡镇精准扶贫。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酉阳县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黔江区濯水镇樊家大院、龚家抱厅、光顺号、汪家作坊、余家大院、汪本善旧居,石柱县西沱镇下盐店、永成商号等文保单位实现对外开放。其中酉阳县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已开辟为陈列馆,结合南腰界乡25处革命文物,推动整体打造和综合利用,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被命名为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