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整改看进展①】
今日,风正巴渝发布市经济信息委、市民族宗教委、市司法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的巡视整改进展情况。
市经济信息委:全力以赴抓整改
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始终把巡视整改落实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针对巡视反馈的“围绕‘两地’‘两高’目标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不够有力”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真抓实干,大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落实工业经济目标任务,有效稳住工业经济增长。持续抓好工业经济调度,落实《重庆市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方案》,工业经济经受住疫情冲击,实现稳步回升。2020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五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7.6%;全市工业利润增长16.2%,列全国第二位。加大企业对接服务,特别是加大工业“双百”企业、“单项冠军”帮扶力度,2020年1-11月,工业“双百”企业产值增长9.9%、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4.2%。
二是大力统筹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智能化发展。依托2020线上智博会等平台,加大智能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构建300余家智能产业招商目标企业库,策划项目逾1000个,签约智能产业项目331个,总投资2523.14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签约项目的31.34%和40.96%。全市智能产业销售收入5628.12亿元。生产集成电路、液晶面板、工业机器人分别为32.4亿块、20406.7万片、1804套。启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倍增计划”,推动规模工业企业新增研发机构近500家。
三是全面系统指导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大统筹力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抓好招商引资,工业领域累计新签约项目1055个、总投资额超6151亿元。持续抓好智能制造,完善产业“芯屏器核网”架构,推动1201个智能化项目改造,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6%,新认定28个智能工厂、182个数字化车间。累计推动5.5万户企业“上云上平台”,连接设备数近150万台。
四是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决策部署的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1-11月,81个年度市级重大战略新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0%,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5%目标任务。深入实施《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截至2020年11月,我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47.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指数达到59.2,列全国第七位,中西部第一。落实《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0年1-11月,全市消费品工业产值达到2986亿元,同比增长2%。出台《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等专项政策,全市汽车行业产值完成3261亿元、装备工业实现产值18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5.3%。
市民族宗教委:以巡视整改为契机
推动民族工作上新台阶
市民族宗教委党组认真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针对巡视指出的“推进民族工作有差距”问题,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全力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繁荣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抓实巡视整改为契机,推动我市民族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聚心聚智,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民族宗教委扶贫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召开9次扶贫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加大资金支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安排16951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重点投向国家和市级扶贫开发工作18个重点区县,其中,5个民族地区区县切块下达资金14245万元,占资金总量84%。争取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4792万元,帮助全市民贸民品企业“战疫”和“战贫”。协调落实少数民族卫生补助资金556万元,帮助20个区县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争取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活动走进忠县,服务基层群众。2020年6月底,渝东南民族地区全面完成“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
二是落地落实,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落实文化旅游贷款贴息资金2500万元,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举办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带动旅游发展,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精心选择17个村寨申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落实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资金1838万元,支持112所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评选命名6所重庆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选民族题材优秀剧目报国家民委,歌剧《尘埃落定》将代表我市参加2021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扶持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张远伦(苗族)的诗集《逆风歌》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普及,命名5个市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三是共建共享,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为主题,扎实开展我市第十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开展宣讲活动849场,座谈会139场,院坝会1052场,参与群众15.87万人次。压实工作责任,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通知》《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评审命名办法》《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办法》等制度文件,不断健全创建标准体系。评审命名51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黔江创友骨科医院等4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示范单位。实施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巩固提升项目、10个少数民族维权站服务能力提升项目、3个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法规培训项目、4个少数民族特色餐饮经营门店项目建设,城市民族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司法局:全面深化巡视整改
奋力打造西部法律服务新高地
市司法局党委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针对巡视反馈的“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有差距”问题,主动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西部法律服务新高地,努力为新时代重庆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一是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平台“普及化”,持续实施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市选取1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示范阵地,推动司法行政业务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围绕平台“一体化”,创新“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全市2.5万个法律服务机构入驻12348重庆法网,7.9万名法律服务人员“坐”网执业,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围绕平台“精准化”,加强智能化大数据深度应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与“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互联互通。
二是着力优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基本服务普及普惠,研究制定加强司法所建设意见,新建“三调”对接组织491个、增聘调解员2334名,选优配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扎实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推动“一区两群”共促共进,健全主城律所与县域律工委帮扶机制,鼓励引导5所主城规模较大律所到远郊区县设立分所,建立毗邻区县值班律师跨区域统筹调配机制。推动川渝两地协同协作,联合发布“川渝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及律师名录”,律师档案跨区域转出转入时间缩短为3天,法律援助异地申办、经济困难标准实现互认。
三是全面提高法律服务能力水平。培育高端人才,深化“百千万律师人才培养工程”,建立第一期600名青年律师领军人才库,加快培育新业态、新基建领域中高端法律人才。打造品牌机构,成立重庆临空政策法律服务国际中心和重庆仲裁委涉外仲裁员专业委员会,6家律所入围首届《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1000)中国奖名单。加快行业开放,开展国内律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工作,引进10余家全国一流律所来渝设立分支机构。营造一流环境,深入实施涉外法律服务发展四年行动方案,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和执业保障机制,塑造“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四是大力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完善治理结构,指导协会、基金会开展制度“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适应行业发展的人事、薪酬等制度体系,稳妥推进法律服务行业市场化改革。强化行风建设,开展律师违规兼职等行为专项清理和“亲子鉴定”专项整治,实施法律服务行业超期案件清理专项行动,督促办结87件长期未结案件。加强监督管理,深化法律服务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从900余家律所、司法鉴定机构中抽取2000余份案卷开展质量评查。创新服务载体,深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两大行动;启动“黄桷树计划”“凤凰计划”,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帮助困境企业重组重生。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强化政治担当抓巡视整改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把巡视整改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扎实推进整改任务落实,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结合重庆实际,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做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意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高点定位,编制完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 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制定《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布局行动方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努力解决保护地设置不科学、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的问题。
二是注重要素支持,强化高质量发展资源保障。强化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责任担当,成功争取西部地区唯一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高效保障东环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及时出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十条措施”、强化用地保障支持产业发展“九条意见”和建筑砂石保供稳价工作方案,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提振。
三是注重生态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进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形成了广阳岛、缙云山、铜锣山、跳蹬河等一批靓丽生态名片,直接惠及千万市民。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和生态地票两大创新举措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四是注重激发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以职能融合、审批合并为重点,深化空间规划、土地管理、自然资源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和“不见面”服务,全力服务营商环境改善。出台《重庆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深化地票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激活乡村资源要素。
五是注重民生为本,夯实高品质生活基础保障。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建卡贫困户土地复垦交易。编制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促进城市提升。创新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挥“四重网格员”人防、技防显著优势,构建起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