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民族体育进教学。印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普及与推广方案》,创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学校5所,把民族健身操、珍珠球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举办民族特色体育培训班3期,培育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93名。
二是民族校本进课堂。开发《民族团结知识》和《乡趣童音》校本教材,每周教学课程0.5个课时,推广《炎黄小传人》民族课程至城区4所小学,印发教材3200余册。
三是民族歌舞进舞台。编排《芦笙舞》《金钱杆》纳入学生课间操,创作土家花灯为题材的舞蹈《依哟呵依铂铂光》,升级创编《鼓韵凤翔》苗鼓舞,在市级校园艺术大赛上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
四是民族元素进长廊。深挖苗族历史、故事等民俗资源,在职教中心建成风情风雨墙和花灯雕塑2座,成功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