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区县动态

从讲台到帐篷:重庆西藏中学因校制宜开展思政教育 在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 2021-11-04
字体:

重庆西藏中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雪域雏鹰心向党,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校制宜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在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雪鹰宣讲团”:流动在雪域高原的“小广播”。一是开展主题宣讲活动。2018年,学校组建由优秀学生自愿报名参与、优秀党员干部精心指导的雪鹰宣讲团,在暑假期间返回家乡开展党史国策、内地教育和感恩祖国等主题的宣讲活动。仅2021年暑假,雪鹰宣讲团7个小分队30名优秀学生宣讲员,采取集中宣讲和分散宣讲的形式,先后走进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市16个区县,去往1所幼儿园、22所小学、5所中学、4个牧区村社、1个地区党校、1所聋哑学校、1所福利院,开展了29场宣讲。他们讲述的革命先烈感人事迹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红色故事,覆盖各类人群4000余人次。二是培育红岩讲解员。厚植红岩精神,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红岩讲解员”西藏学生队伍,引导藏汉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宣讲团成员覃雪在重庆市“小萝卜头”红色讲解员大赛总决赛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宣讲团成员布群荣获西藏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典型,并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说》节目录制三是融入藏族师生社会实践红色宣讲活动以小故事讲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把党的声音传到雪域高原,提升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素养。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藏族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十个一”活动,在参与社会服务、社区志愿者、社会调查、做家务等实践活动中展示学校和泽教育特色成果。学生旦增曲英在布达拉宫广场捡到价值700万巨额财物拾金不昧的善举被媒体报道,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鲜活体现。

——“博观小论坛”:藏族学生的思政“大舞台”。一是构建思政大格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全方位保障师资配备、人员安排、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构建一主两全(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各学科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德育工作全过程覆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二是打造藏族特色思政实践课程。结合藏族师生特点,以政治教研组为主,历史、地理等教研组配合,探索形成了由学生自己主办的思政实践课程博观小论坛。论坛从主题选取、资料收集、活动设计、展示呈现等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论坛主题和展示内容大多以西藏历史、地理、社会热点为主,弘扬民族团结、守土戍边、维护统一等爱国精神。论坛提升藏族学生语言表达、组织沟通能力和自信心,在全校展示中,论坛主讲或主持的学生因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成为学校的明星,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形成藏汉文化协同效应。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论坛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多方面领域,立足时事热点,以小见大,进行宽领域,多角度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引发对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培养亲社会情怀。实践性思政课程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研讨深入,促进藏汉文化深度融合,藏汉师生在学习、研讨、交流、互动中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接纳、认可、融合、共进的协同效应。

——“校园主阵地”:播种思想与信仰的“红土地”。一是建立“立体式”党史宣讲体系。突出政治引领,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思政教育首要内容,牢牢把握校园主阵地。在课堂学习、活动渗透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主题宣讲和活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生返藏宣讲、高原家访宣讲、思政课小论坛宣讲一起构建起立体式党史宣讲体系。二是建立“多维度”党史宣讲内容。学校坚持红色教育本色,通过多维度的党史宣讲,让红色精神与信仰走进每一位藏族孩子的内心。开设专门的《西藏乡土教材》课程,讲述西藏历史,学习“五观两论”,坚决同反动分裂集团作斗争;开展“触摸家乡变化·倾听党的声音”红梅花儿永放光彩”“信仰的力量等主题宣讲;联合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举办“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事迹宣讲会”,亲历中印边境冲突的英雄现场宣讲;举办“民族团结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举办“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三是建立“红土地”研学之旅。学校还利用置身于“红岩文化”沃土的独特地理优势,组织党员、藏族学生到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亲身感悟党史中蕴含的巨大力量,锤炼师生的思想意志和优良品质。以加强红色研学,带领“格桑花儿”深入红岩村、烈士陈列馆、白公馆、渣滓洞、林园开展红色研学,了解党史、感悟精神。通过多种研学方式培养藏族孩子对重庆和祖国大家庭的情感认同,定期组织常年住校的西藏娃到重庆市区“一日游”,了解重庆的风土人情和城市发展,培养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美好情感;进行大型基建工程参观、开展户外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传播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

——“藏地家访组”:联系雪域高原的育人“金纽带”。一是搭建家校共育机制。率先在全国内地西藏班中建立进藏家访(回访)的家校共育机制,与拉萨、昌都等地市党委政府、教体局和家委会成员协调沟通,搭建起进藏家访平台。组建党员干部牵头的家访(回访)工作组,分期分批护送学生返藏,深入西藏七个地区城镇和偏远农牧区学生家中,开展在校生家访、毕业生回访工作。至今参加家访的教师46人,家访学生100余名,回访毕业生500余名,与800多名家长座谈,面授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达成家校协同育人共识。二是成立“家访临时支部”。深入农牧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帐篷里上党课,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讲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系列重要精神和两建教育”“四讲四爱教育成效,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党的民族政策,把内地教育的关爱送达学生家庭。三是设立“党建联系点”。与双拥共建单位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开展联合家访,在西藏偏远地区学校和村镇设立党建联系点,关心慰问贫困孩子家庭。学校家访(回访)工作取得良好家校共育成效,在全国内地西藏班中引起头雁效应,被称为是联系家校之间的育人金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