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区县动态

【渝中区】数据赋能 数智赋治 数字赋值 ——渝中探索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路径

日期: 2023-12-01
字体: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位于渝中西部,辖区面积0.89平方公里,有少数民族45255人,驻辖区少数民族师生2447人,覆盖土家族、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今年以来,为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民乐村社区牢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打造流动少数民族服务工作站,有效提升民族事务基层治理水平,服务来渝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夯实三个基础,以“数据”助力管理脱“单”成“群”。一是做实“一个库”。结合“一标三实”数据排查,社区网格员按照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下派的网格任务入户调查走访,详细摸排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家庭成员、入园入学、流出地、择业、住房等信息和需求,通过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依托“141”平台收集录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4000余条,精准掌握人口底数、户籍信息和就业情况等。二是做强“一张网”。将涉民族事务纳入“6+1”网格任务清单,全面完善组织网络,科学划实网格118个、微网格695个,建立网格党支部64个、党小组90个,将管理服务工作具体延伸到社区每个楼栋、每个单元网格,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网格,打好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治理和服务“提前量”。三是做优“一队伍”。采取“社区干部专职、骨干人员兼职、各方力量参与”,配齐配强“1+3+N”网格队伍,督导落实每日“上网7件事”,强化集中培训、交流研训、操演实训,有效发挥“前哨”“探头”作用。

二、创新三种模式,以“数智”实现治理从“有”到“优”。一是“一屏发现”实现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借助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网格员及时上报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的网格事件,联动街道四板块力量协调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困难,营造“进得来、融得了、过得好”的良好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共协调解决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入学、店面租赁、办证服务等困难12起,化解矛盾纠纷6起。二是“一网评效”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运用平台具备的信息研判、决策支撑、风险预警等多个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基本信息、网格事件、就业状况等情况融合分析,及时发现裉节问题和潜在问题,构建重点人、重点事、重点区域等预警场景,全量推送发生频率、来访信息、户籍地址信息等要素信息给社区和网格员,提升智能化治理能力。三是“一站处置”实现由独立分散型向融合联动型转变。联合街道中心、职能站所、社会单位等多方力量,通过平台视频调度、在线会议等方式,同步现场情况、安排直达网格,确保交互衔接顺畅、调度联动有力、处置高效敏捷。近期,辖区少数民族开设的餐厅楼宇外墙存在瓷砖脱落现象,社区网格员发挥智治平台在线调度优势,联动街道板块高效协同处置,赢得工作主动、得到少数民族群体广泛好评。

三、建立三种机制,以“数字”重塑服务由“虚”转“实”。一是推行“一套处置流程机制”强协同。结合社区实际,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社区核心业务,运用“V模型”方法,按照“核心业务—工作事项—处置流程”细化为6项工作事项,优化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3项高频多跨事项标准化处置流程,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质效。二是建立“一个闭环管理机制”强监管。探索推行“例会推+专班干+三级督”管理机制,实行“一线收集—分流交办—分级落实—核查评价—复盘总结”处置流程,构建“网格、社区、街道”3级工作闭环,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三是实施“一把尺子评价机制”强考评。通过分析社区民族工作数据,创新运用平台将流动少数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情况每月揭榜评比、动态晾晒,纳入社区月考核综合运用,用“一把尺子”赛出“一流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