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恒合土家族乡发展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奋力谱写三峡库区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挖文化资源,筑起“三交”精神脉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诠释“三交”故事,构筑“三交”精神脉络。一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冒水井大院、复元桥等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村落、大院和历史遗迹,五星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修缮石桥梁烈士墓群红色教育基地,新建鹿鸣书院、土家民俗村情馆,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空间23个、民族文化展示点3个,规范提升村文化室14个。二是传承非遗文化。创建“土家哭嫁歌”“土家摆手舞”两个市级特色非遗项目,打造非遗传承室,由非遗传承人牵头,常年开展学习传统民歌、自创土家民歌等村落非遗文化活动,成功申报“菜包豆腐”和“刨猪宴”两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西兰卡普”等传统民族染织、编织、刺绣品牌,引进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外来少数民族市场主体。三是开展文化活动。创作《恒合谣》等3首少数民族歌曲,全力打造“土家原乡”“云上恒合”亮点品牌,提高恒合土家族乡文化知名度。在“三峡古枫香园”旅游度假区打造开放式文化展示舞台,开展摆手舞、竹竿舞等民族特色文化表演和篝火晚会、歌舞灯光秀、鹿文化展等夜游项目,以及“万开云”新人集体婚礼、鲁渝协作“儒家文化进万家”等大型互动活动,定期举办“土家欢乐节”“土家女儿会”“枫叶红了”等主题文化节会,近两年开展各类活动36场。
二、改善公共民生,做好“三交”乡域保障
坚持“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宗旨,多措并举改善民生福祉,完善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公共配套设施,做好“三交”工作基础保障。一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打造最美庭院30个、示范院落8个,新改建农村户厕177户,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各级河长、林长累计开展巡河600次、护林1500次。完成渝东北岭谷生态修复项目,人工造乔木林600亩,退化林修复10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二是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完成场镇老旧小区改造3个,新增规范停车位205个、人行步道1000米、公共休闲区域6200平方米,整治破损步道3500平方米,油化道路9700平方米。成立恒合土家族乡老年人体育协会,完成国兴养老院、恒合民族中心小学升级改造,完成恒合卫生院医用电梯加装,加装开放床位58个。开展送流动文化进村28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0余场。三是有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工作方案,落实混合编班、民族辅导员制度,常态化开展教师入户和送教上门工作。突出民族教育常态长效化,将“摆手舞”“竹竿舞”等传统非遗与课间操、体育课、劳动课、手工课深度结合,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多彩民族大讲堂”等,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恒合民族学校、恒合民族中心小学成功创建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
三、推动产业发展,铺就“三交”之路
围绕“农文旅融合、一二三结合”的发展思路,创新构建“1+5”“2+3”“1+6”的现代化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铺就“三交”之路。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发展。围绕加快构建“1+5”农业体系,以稻油产业为主导,打造“三峡贡米原产区”。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10000亩,巩固发展烟菜轮作、特色小水果等作物8500亩,家畜出栏量、家禽产量分别增长6.4%、4%,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家庭农场34家,创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二是绿色工业快速发展。围绕加快构建“2+3”工业体系,有序推进市级重点项目鹿鸣垭风电站,开工建设凤安社区绿色建材项目,粮油、腌腊制品、中药材等加工厂投入运营,支持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村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以上村居占比65%,20万元以上占比50%,兑现分红33.2万元。三是服务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加快构建“1+6”服务业体系,以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建设为主导,创新建立“政府搭台+国企撬动+合作社联动”发展机制,全力推动度假区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精品民宿130家,接待游客40余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