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区县动态

【江津区】“三举措”完善工作载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日期: 2024-05-22
字体:

江津区是渝川黔毗邻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中转站,少数民族人口年均流动量近30万人次,其中高校少数民族师生9860人,涉及少数民族成份35个,其中土家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占74%。近年来,江津区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促进社区居民团结共融、服务共享、文化共生,真正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构建全覆盖民族工作机制。在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健全“区一镇街一村社”三级纵向工作责任机制,构建“1+30+N”对接模式(即“1个区级促进会+30个基层工作站+多个村社点”),促进民族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建立民族工作台账,实时动态更新管理,深入了解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水平、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等,进一步明确民族工作的工作重点和抓手。目前,52名促进会会员与1000户各族群众交朋友、结亲戚,涌现好人好事1000余次,捐款捐物约50余万元。

二是打造各民族互助交融载体。将中小学和各镇街村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促进各民族“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先后打造集教学、实训、宣传为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校30个,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5个、民族团结文化步道和民族团结文化长廊10个。开展村居民族团结庭院、民族团结家庭评选活动,形成了石门镇李家村“民族团结坝坝席”、杜市镇梅湾村“邻里情一家人”、慈云镇小园村“慈孝文化”等村社民族工作品牌。在3个重点街道成立少数民族维权站,聘请了一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法律工作者担任“特约联络员”“特约调解员”。先后帮助6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经商、入学等诉求,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

三是搭建良好示范引领平台。突出民族文化引领,依托送文化下乡、“村晚”等平台,结合国庆、春节、中秋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组织“同心筑梦、欢乐一家人”等活动,开展以“‘农民运动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技能比拼、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用中华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围绕“感动江津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故事,深入挖掘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努力形成“老典型常树常新、新典型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先后表彰3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彰显示范带动引领,整合少数民族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对乡村振兴试点镇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帮扶,累计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项目50余个,探索开发民族文化和产业振兴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20余个,共惠及基层群众超1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