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挖掘、强融合,彰显旅游促“三交”巫溪特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文旅IP打造、文物遗址挖掘、博物馆宣传教育,让旅游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具有巫文化、盐文化、传统民间手工艺元素的文旅动漫IP形象“灵兮”,各平台话题点击量突破2亿,唱响“天地灵气·逍遥巫溪”品牌。深入挖掘大宁盐场、荆竹坝先秦濮族岩馆群、春申君故居等遗址历史事实,利用壁画、雕塑、脸谱、声像等方式展现巫文化形态内涵,讲好巫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让各族游客直观感受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充分发挥县博物馆“教育基地”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融入日常讲解,展出文物7470件、举办临展17次,接待游客35.05万人次,让各族群众在参观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提品质、重创新,开发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把民族团结教育融进红色旅游,立足7处红色遗址遗迹,开发5条旅游线路,提档升级6处革命纪念场馆,建设5个村史馆,再现红色历史文化“原味”,让各族群众在参观中涵养家国情怀,推动“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以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为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农文旅”融合镇村13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8个,推出“灵兮带你乡村游”13条乡村旅游线路,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439场,惠及各族群众6万余人次,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深化“四个共同”意识,使旅游观光景区成为展现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平台。深入挖掘巫文化资源,创建百度百科巫溪IP相关词条4个,网络热度同比上涨83%,开发“一机游巫溪”小程序,与腾讯联合打造《妄想山海·灵山巫溪》游戏,植入代表巫溪的文化符号、民俗风情等元素,以互动式、体验式加深各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育主体、强示范,打造旅游促“三交”平台载体。培塑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旅游品牌,发挥大宁古城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引领带动作用,举办长江三峡非遗龙舟赛暨绞篊民俗展演活动、国际烤鱼文化节、打铁花等民俗文化节9次,拍摄《巫咸宝鉴》《巫咸技艺》文物微纪录片11集,推送《巫咸论坛》《诗词里的巫溪》41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介宣传巫溪,树立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团结奋斗、缔造中华民族的正确民族历史观。以巫溪嫁花、老鹰茶、龙凤木梳等非遗项目为载体,举办非遗培训班12期,打造3个扶贫车间,培训脱贫户、残疾人、留守妇女600人,促进各族人民在“共居共享共事”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