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区县动态

【巴南区】界石镇东城社区“邻里互嵌工作法”构筑互嵌式社区新场景

日期: 2025-04-08
字体:

界石镇东城社区成立于2016年3月,位于界石镇樵坪人家公租房石桂大道398号,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超大型公租房社区,常住人口1.2万余人,涵盖14个民族(少数民族436人)。社区面临管理主体多元、居民诉求多样、矛盾隐患复杂等治理难题。近年来,东城社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深化“巴石榴籽籽同心”品牌,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以“邻”破题积极探索“幸福邻创、文化邻育、资源邻聚、志愿邻助、服务邻享”的“邻里互嵌工作法”,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落实到基层最末梢,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幸福邻创——嵌入治理合力,让各族群众留得住

以“微网格”为基础,以300-500户为标准划分网格15个,并按50-80户设置微网格76个,划分治理单元,建立“网格员+联络员+志愿者”协同机制。通过常态化走访、精准化服务,收集民情民意,同时社区依托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解决群众问题。目前,已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85件,处理率达100%,有效推动网格事项决策更科学、线上交办更及时。创新设立“石榴情联络点”,将优质服务窗口开到居民“家门口”,实现干部“多跑路”、群众“少烦心”。吸纳各民族居民担任网格“观察员”,实现各族群众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推动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二、文化邻育——嵌入情感纽带,让各族群众融得进

立足“儿歌之乡”文化特色,打造“儿歌广场”“儿歌长廊”等实体阵地,通过“社区儿歌培训班”培养青少年文化传承人,通过写画唱跳的方式开展“儿歌传唱”“文化墙展示”活动,创作了《石榴红红一家亲》等民族团结主题儿歌,以文化浸润促进各民族情感共鸣,推动“文化互嵌”向“心灵互嵌”深化,让界石儿歌飞万家。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与巴南区图书馆联合打造“城市书屋”,把书屋设在家门口,增加辖区内居民的阅读途径,让大家共享图书资源,拓宽阅读视野。为丰富各民族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在传统节假日,积极开展“猜灯谜”“游园”“文艺汇演”等活动100余次,展示“邻里情”,宣传邻里文化。

三、资源邻聚——嵌入发展动能,让各族群众过得好

联合企业、学校、社会组织成立“石榴情联盟”,推出“家门口帮扶车间”“定向招聘”等就业服务,将“岗位送进社区”,积极与用人单位对接沟通,为少数民族群众定制岗位50余个,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将“作坊搬进社区”,整合辖区资源建立“共享—共办—共解”机制,链接党建联建单位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并将制作好的成品手工花进行回收,旨在让各民族群众能够利用零散时间增加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破解就业与家庭照护难题,实现各民族群众“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

四、志愿邻助——嵌入互助生态,让各族群众靠得近

组建多民族“石榴情志愿服务队”,借助“邻”力量,不断擦亮“邻聚力”品牌,开展助老扶幼、矛盾调解、环境清扫、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社区还设立了“积分超市”,志愿者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物品,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小切口”带动了群众观念“大变化”,大大激发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创新“书记坝坝茶”“石榴情议事厅”等协商平台,以“群众点单、社区服务”模式解决民生难题,统筹解决网格共驻共建、服务管理、协调监督中的问题137件,协调解决公租房车辆乱停、辖区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匮乏等重难点问题20余件。

五、服务邻享——嵌入民生温度,让各族群众享得全

聚焦“一老一幼一妇”需求,结合“孝养+文养+助养”理念,打造“城心为老”服务品牌,组建“为老”志愿服务队,持续每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义诊、爱心理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便民志愿服务。联动高校志愿者、专业机构提供义诊、心理咨询等多元服务,帮助老人进行心理疏导40余人次,构建“人人参与、互助共享”的社区生态。依托社区“儿童之家”“青少年之家·微型少年宫”等平台,开展“社区大本营”活动,为孩子带来界石儿歌、家风家训教育、科普教育、作业辅导、手工制作、安全自护等趣味课程500余次,破解外来务工家庭“看护难”问题。实施“民族团结进校园”行动,通过趣味课程培育青少年共同体意识,以“小服务”传递“大温暖”,夯实民族团结群众基础。持续把“妇女之家”打造成为叫得响、做得实、效果好的妇联组织建设品牌。成立“巧手女人帮”手工队、“星梦缘”歌舞队,组织少数民族妇女参加活动,持续释放“社区能人”的带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