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水自治县紧扣“铸魂育人”目标,深挖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富矿”,构建“党建领航+红色传承+文化浸润”育人格局,成效显著。
一、党建领航,筑牢思政教育保障体系
县委教育工委牵头制定方案,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责任制。县教委联合多部门开展全民思政家庭教育活动,组建讲师团队,惠及众多家庭。同时,成立德育研究中心,实施思政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举办专题培训班,还邀请党史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思政教育,构建“全民思政”网络。此外,梳理红色地标,开发研学线路,打造示范项目,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建立“一校一品”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
二、铸魂育人,构建红色传承立体课堂
采用“理论+实践”模式,开发多门红色校本教材,将本土故事纳入课程,开展“重走革命路”研学活动,形成众多研学成果。通过“实体+数字”阵地,打造“红心大课堂”品牌,建设红色陈列馆,推出“方言微党课”等数字产品,制作微电影,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以“故事+情感”引导,整理本土红色故事,开展“老兵讲史”等活动,举办党史讲座,厚植师生红色情怀。
三、厚植底蕴,打造民族文化浸润品牌
坚持“乡土资源+课程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开发专题课程,开展系列活动,覆盖全县多数中小学。推动“非遗传承+思政教育”融合,开设苗绣等特色课程,打造研学路线,建成多个市级研学基地,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率。促进“体教融合+产教联动”,形成特色大课间活动,培育多所体育特色学校,依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建成产教融合基地,校企产教融合案例在全国交流。
自2024年以来,彭水自治县建成市级红色研学线路2条,开发民族文化思政课程23门,覆盖师生9.6万人次,相关经验获市级以上媒体报道25次,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思政教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