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街道地处重庆市巴南区核心区域,辖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13个少数民族群众6000余人(含流动人口4400余人),约占辖区总人口的2.8%。近年来,街道紧扣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良好氛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315”统战工作法,打造“石榴花开”特色品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深耕理论根基,厚植民族团结“石榴根”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工委会、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必修课及主题党日常态化学习内容。依托“三缘·同心”(地域缘、行业缘、兴趣缘)主题活动载体,开展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65场次,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成立街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街道、村(社区)两级统战工作责任制。实行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建立“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排查化解风险点12处。
三是建强工作队伍。选优配强108名统战联络员,实现26个村(社区)全覆盖。通过统战工作联席会议、专题培训班等形式,累计培训基层统战骨干326人次,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浸润文化滋养,繁茂民族团结“石榴叶”
一是丰富文化活动内涵。以巴南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创新开展“歌舞花溪”民族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5场。紧扣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26场,覆盖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二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开展“铸牢共同体意识”“花溪故事”系列宣讲活动23场。通过国史教育、红色研学等活动,强化青少年“五个认同”。评选村(社区)“最美家庭”、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0名,举办“榜样在身边”事迹报告会,营造“家家树新风、户户促团结”的良好氛围。
三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依托统战工作实践基地,设立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栏4处。运用“线上+线下”双平台,举办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发放《民族团结应知应会》手册100余份,利用LED屏日均滚动播放宣传标语75条次,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无死角”。
三、促进互嵌共融,绽放民族团结“石榴花”
一是打造宜居生活环境。通过共建共享居住空间、培育社区认同感,建成石榴公园、石榴广场等公共设施。累计建设文化体育公园10个、室外篮球场45个、足球场3个,配套健身器材1194件,提升各族群众居住品质。
二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依托“石榴课堂”开展理论宣讲、技能培训及国家通用语言培训9场。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秋季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及线上招聘活动,帮助224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就业。
三是深化交流交融活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5场,通过义诊义检、健康讲座等形式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文化节、邻里节等活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四、创新共建机制,共享民族团结“石榴果”
一是构建协商议事平台。创新建立“石榴议事会”协商机制,通过坝坝会、院坝协商、聚民亭议事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议事15场次。聚焦道路建设、停车管理等民生实事,构建“提议-协商-落实-反馈”闭环处理机制,事项办结率达100%。
二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依托305个基层治理网格,配备网格统战联络员,实现联络服务全覆盖。累计开展走访谈心1200余次,收集少数民族群众诉求137件,形成“网格发现、社区处置、街道统筹”三级联动机制。
三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建立“1+3+N”矛盾纠纷调解体系(1个综治中心牵头,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3类力量,联动N个社会参与方),有效调解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