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民族风情

夏日邂逅阿蓬江 赴一场文化盛宴

日期:2024-07-31

黔江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带位于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区域,流域两岸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千百年来土苗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的生活习惯,是天然的民俗博物馆,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区域。

阿蓬江美景

阿蓬江带着一路欢歌从源头湖北利川出发,在武陵山中“倒流三千八百里”,在古老的巴蛮、土司之地游弋,把野性、血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孕育了鄂西南和渝东南的这块洞天福地。

据了解,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带分为“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核心圈和阿蓬江民俗文化走廊。该文化带内的15个乡镇街道需要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22项,是全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较密集的区域。

官村景区

在当地人心里,只要你来阿蓬江,除了看景,还能赴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让你细细体会该文化带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远山如黛,山色空蒙。清早,从黔城出发,驱车沿着阿蓬江边的二级公路一路缓慢前行,山脚下的阿蓬江从岁月的远方缓缓流来,依山就势,守着黔江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据统计,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带境内,已形成“五片多点四中心”的密集型文化遗产展示、转化和研究基地。“核心圈”内各街道需要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63项,占全区区级以上项目的38%,是全区“两带”(一核三走廊)中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古陶就位列其中。

土陶非遗传承

路过濯水镇境内三门社区的石鸡坨,这里因有一块酷似鸡头的岩石而得名,因传承千年制作土陶技艺而闻名。石鸡坨土陶历经千年,其制作技艺更是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当日记者跟随着土陶的气息,进到一座小院,便看见各种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土陶制品摆满小院,琳琅满目。这些土陶制品有的沿墙而放,有的角落而栖,好看的或是成色好的便摆放在置物架上供人观赏,满满的艺术气息。

正在烧窑的土陶技艺传承人刘沛良告诉记者:“我算是生长在‘土陶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爷爷学习制陶。曾有一段时间,土陶一度差点失传,直到2002年,国家开始提倡‘非遗’传承,加大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保护。这不仅给石鸡坨土陶带来了机会,更是让我们这样的民间艺人看到了希望。随着非遗保护的推动,让千年土陶工艺得到了新生,如今,石鸡坨土陶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绿豆粉

据介绍,阿蓬江民俗文化走廊覆盖蓬东乡官渡河至阿蓬江镇细水的阿蓬江全流域共10个乡镇(街道),包括阿蓬江一级支流涵盖的地区,其中以濯水镇为中心,以冯家街道、阿蓬江镇、马喇镇为重点。近年来,黔江区相关部门在保护好非遗技艺的同时,还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和利用好沿线的非遗资源,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濯水绿豆粉、后河古戏、官村麻糖、谢家锣鼓、帅氏莽号等数十个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同时,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民族小学、黔江城东小学等学校,选择性传承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遗传承实现“一项多点”的传承格局。

神秘瑰丽的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带犹如它的名字一样,有着许多神秘的地方,吸引着人们探索的脚步。其中,又以阿蓬江边的濯水古镇为最,而草圭堂、固北关、太平洞、青杠村小寨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遑多让。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加强区域内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建设,黔江区开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理论和实践研究及成果出版展示,在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带已出版《南溪号子》《黔江民歌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南溪号子卷》;已建有阿蓬江谢家锣鼓、阿蓬江帅氏莽号、阿蓬江中药酒曲、濯水后河戏、濯水绿豆粉、濯水石鸡坨土陶传承点;定期开展土家女儿会、鹊桥会、端午节龙舟赛等民俗活动。

“这是我退休后开始旅行的第三年,去过很多城市,但黔江的阿蓬江沿线的文化是最让我着迷的。如濯水的后河古戏,在民族文化古戏中演绎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促进安定和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神龟峡的美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在这里,你能看到河边一边捶打一边清洗衣服这种传统的洗衣方式,也能看到有居民摇船过河,这些画面仿佛定格了历史,浓缩了时代的变迁。”当日从福建慕名而来濯水镇旅行的秦老先生告诉记者,“听说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带还有城市大峡谷、水市红军树等地方很有特色,我准备也去看看。”

城市大峡谷栈道

诚然,阿蓬江没有像许多河流一样,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死去,使得它的万古柔情不得不锁在博物馆内。相反,碧蓝如天的阿蓬江,江枫、渔火、古盐道、山歌、乌篷船这些仍然还在,让古老的文明得以在黔江这片土地上存活与延续。

如果你有幸来到这里,一定要去探寻濯水的天理良心文化、听一场南溪号子、赏官渡峡的千年悬棺等,让你走进它历史的尘烟,领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尽魅力,才不负这一场夏日诗意的邀约。 (记者 田丹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