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活动>廉洁文化

清风 | 守好自己的“一口井”

日期: 2024-05-30
字体:

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但对于为政者而言,这样的思想绝不可有。只有靠着“正俸”过日子,才能少出事、不出事。史料记载,朱元璋向地方派任官员时,将他们带到一口水井旁教导:“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不满足,非要从外面取水灌入井内,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被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甚至身家性命。”这一番话,被后人称为“一口井”哲理。为政者当以此为鉴,守好自己的“一口井”。

《旧五代史·晋书》记载,高汉筠在襄州供职时,有吏私赠白金五百两。高汉筠说:你不是多剥削农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贩,“吾有正俸,此何用焉!”遂将白金悉数上缴,并告诫该吏不可再为。高汉筠不贪不占,得以清白一生。清代《庸闲斋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叶桐山任河间通判期间,负责发送粮饷,到继任者来交接时,余资已累至三千金。按既往“惯例”,叶桐山可在离任时拿走这笔钱,归为己有,但他“悉置不问”。继任者得知此事后,派人拿着钱追至途中,“以成例请”。叶桐山拒绝道:“不受羡,即吾例也。”试想,倘若高汉筠、叶桐山等人贪恋金钱,就可能以权谋私,到头来就守不住自己那口“井”了。

历史上,很多为政者都信奉“一口井”哲理,秉持操守,不多取、不贪恋,得以青史留名。从公孙仪拒鱼、杨震拒金、包拯拒礼,到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等,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摒弃身外之物,拒绝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礼,才能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根本,从而避免走向歧途,丧失了为官者的本分。否则,看似贪了钱财、占了便宜,实则得不偿失、毁了自己。

福建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被查处后这样忏悔道:“1994年,我刚当厂长的时候,我妈就跟我说,你当官了,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挣多少就吃多少,只吃槽子里的,不吃槽子外的。2014年的时候,她又跟我说起了那段话……正好20年,无言以对。”“吃槽子里的”,话虽然很朴素,但富有哲理,和“一口井”哲理具有同样的意义。对党员干部而言,靠着合法收入生活,不去贪恋自己那口井之外的“水”、那方槽之外的“食”, 就不会脱轨越界、脱纲离谱,就能坚守廉洁、干净干事,也能让自己过得安心、安业、安定。

读史明理,以史资政。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老人”的忠告在不同时期会惊人的一致。无论是“一口井”哲理,还是“吃槽子里的”告诫,都给人以警醒、启迪和深思。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认识到,只有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才不会公权私用、蝇营狗苟,才不用担惊受怕、遮遮掩掩,才不会沦为投机者“围猎”和驱使的对象。当下,党员干部践行党纪、强化党性、廉洁自律,不妨从“守好自己那口井”“坚决不吃槽子外的”做起。(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