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天安门广场,受邀观礼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这样说……

日期:2025-09-08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伟大精神激发伟大力量,创造伟大时代。

在纪念大会现场,受邀观礼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149名成员心潮澎湃,群情振奋。大家表示,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铭记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黄婷(中国电影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汉族)

很荣幸作为2025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凝心聚力、指引未来的重要讲话,接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80年前,各族儿女以血肉筑长城;80年后,我们以光影续魂脉。作为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一员,我将以此次参观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以光影为媒,用一部部镌刻信仰的影片、一场场叩击心灵的展览、一次次深入群众的放映、一场场携手同心的教育活动,让红色成为中华民族最鲜亮的底色,让团结成为走向复兴最铿锵的步伐!


丹青(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回族)

遥想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岁月,从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到四万万中华儿女以不屈抗争扛起中华民族存亡重担,携手御侮、共赴国难,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血肉之躯铸成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最终赢得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烽火中的淬炼,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回望80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今以繁荣富强之姿屹立世界东方;曾经苦难深重的人民,此刻正幸福安康、意气风发。我们当以历史为鉴,以先烈为灯,在守护和平中坚定前行,在共创未来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金松兰(延边大学教师,朝鲜族)

亲历九三阅兵现场,当看到“一老一新”的徒步方队受阅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听到在白山黑水间与敌人英勇战斗的将士们的呐喊声,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是我的家乡延边作为革命老区的真实写照,村口矗立的石碑诉说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挺身而出。

作为一名边疆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我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我们的课堂要以“山山金达莱”的坚韧与热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把“村村烈士碑”的悲壮与赤诚讲给学生听,让青年一代懂得今日安宁的来之不易。我们要从先烈们的热血奋战中汲取力量,把对家国的热爱、对团结的坚守,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担当,让红色基因在各民族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居马泰·俄白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特克斯县总医院包扎得尔牧业分院党支部书记,哈萨克族)

抗战期间,在我的家乡伊犁,有1.2万多名哈萨克族群众组成6支修路队伍,参与修筑了西北国际大通道。他们争相承担最难、最险的地段,在号称“死亡之谷”的果子沟不分昼夜劳作。道路验收后,他们还自发成立了义务护路队,对道路进行养护。1937年10月,13名哈萨克族群众因连夜清扫积雪而牺牲,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了生命。

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是各族群众共同用血肉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我们要铭记这段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雄壮史诗,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代洪周(重庆市黔江区民宗委副研究馆员,土家族)

重庆,是一座不屈的“英雄之城”,抗战时期,在日军铺天盖地的大轰炸中写下“愈炸愈强”的宣言,见证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艰难岁月。

我听着抗战英雄的故事长大。在我的家乡黔江,有一位名叫李永端的抗日将领,他曾率部奔赴淞沪会战一线,与日军激战七天七夜,让日寇见识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顽强意志。1943年,李永端在江西上饶壮烈牺牲。他在家书中写道,“极目家何在,烽烟四处侵”,饱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有无数革命先辈、英雄官兵负重前行。我们要当好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者,用“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的赤子情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气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贡献。我将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踏实工作,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黔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马雄明(四川省凉山州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副支队长,彝族)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四川凉山各族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投工修路,还曾组建“凉山彝汉抗日联军”。抗战时期,有约350万人出川抗战,展示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川人不负国”的忠诚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民警,我要追寻先烈足迹,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血脉、铸入警魂、践行于岗,将先辈们为国捐躯的赤诚转化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传承“敌寇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血性胆魄,在打击违法犯罪中敢于亮剑、冲锋在前,保护人民利益,守护万家灯火。要学习先烈们“草鞋单衣、拼死向前”的顽强意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与奉献诠释新时代警察的初心,让伟大抗战精神在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宁的实践中绽放新光芒。


汤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研所副所长,鄂温克族)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抗联将士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写下悲壮而光辉的一页,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精神。重温东北抗联历史,我对“听党话、筑同心、促交融”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东北抗联的斗争史,不仅是各族同胞勇赴国难的英雄史诗,更体现了各民族的深度交融与团结协作。

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这段历史更是研究“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珍贵样本。我将通过梳理史料、提炼案例,开展相关研究,让东北抗联精神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纽带,引导各族群众从中汲取力量,把行动统一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


蓝仲薇(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畲族)

有幸在现场观看盛大的阅兵仪式,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深切感受到各族儿女共同守护家园的奋进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代表,我将把这份荣耀传达给协会同仁,讲好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民军队的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深深根植于心中。我也将立足自身岗位,积极投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当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龙建平(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公路管理所所长,独龙族)

1938年,20万云南各族儿女用手刨肩扛的方式,在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打通了滇缅公路。抗战期间,公路沿线的民众、士兵、工程人员、南侨机工冒着日军空袭的危险昼夜抢修,让滇缅公路成为一条“炸不断的生命线”。

我的家乡独龙江乡深藏于高黎贡山中,1999年,经过4000多名修路大军风餐露宿、日夜苦战,连通外界的独龙江公路终于通车。2014年4月,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打通了独龙江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可谓“天堑变通途,一步跨千年”。

作为一名护路工人,我深知道路畅通的重要意义。我们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护好这条承载着各族群众未来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索郎顿珠(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隆子镇党委副书记,藏族)

能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礼,我感到热血沸腾。作为来自西藏边境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祖国的强大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曾经的玉麦乡是“三人乡”,我的外公桑杰曲巴、姨妈卓嘎、母亲央宗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书写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爱国守边故事。如今,玉麦乡发展到67户250多人,变成美丽富饶的“小康乡”,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党中央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

外公曾给我讲过,在抗战时期,藏族同胞踊跃捐献马匹、牦牛、羊毛等物资支援抗战。那份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与今天阅兵现场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今后,我要把家乡隆子县的变化、西藏的故事、祖国的伟大讲给更多人听。


岩克姆(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政协主席,佤族)

我们佤族群众祖祖辈辈居住在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千百年来承担着为国守边、抗击外侵的使命。抗战时期,阿佤山区各族儿女同仇敌忾,积极支援滇西南抗日部队,组织“佤山抗日自卫总队”“佤山抗日游击队”等,与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1944年,佤山各族爱国青年配合抗日部队在班洪、班老等地痛击日寇,收复失地,将日军驱逐出孟定。

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就在这一年,我的外公拉勐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到普洱后,26个民族的土司、头人、代表和军政领导在各族群众见证下盟誓立碑,许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

如今,硝烟散去,山河重振。在党的领导下,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佤人民唱起幸福的歌谣。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都尔汗·拉齐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中学学生,塔吉克族)

我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祖国西陲,这里的塔吉克族群众历来有爱国戍边的光荣传统。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新疆各族群众组成驮运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开辟出一条国际驿运线。驮工们历经千辛万苦,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只为运回急需的抗战物资。

作为戍守边疆的牧民后代,来到北京参加观礼,我感到无比骄傲。当年,中国军民与日寇殊死决战;如今,边疆人民一代代接力巡边,都是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保卫和平。我以后要像爷爷和父亲一样,守好国土、建设家乡,将护边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符文科(海南省白沙县七坊镇党委书记,黎族)

抗战时期,地处琼岛腹地的白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琼崖抗日力量的重要堡垒。1944年,在中共琼崖特委、琼崖抗日独立纵队的领导下,白沙整合各路抗日力量,组建了坚强不屈的白沙抗日支队。我们的先辈以血肉之躯阻击日寇的铁蹄,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保卫了琼崖抗日指挥中枢,为海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今天,在这盛世华年,我想对这些革命先辈们说:你们守护的家园正沐浴着和平的阳光,你们期盼的未来已成触手可及的现实。昔日枪炮声响起的地方,如今已是田间翠绿、胶林葱郁的美丽乡村;当年你们浴血的征途,已化作我们通向现代化的坦途,各族儿女在这里共享安宁、共享繁荣。


杨倩(辽沈战役纪念馆社教部副主任,满族)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盛大的阅兵仪式,我见证了“中国排面”的高燃时刻,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力量。

作为辽沈战役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我将立足本职岗位,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我将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责任担当,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大力传承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俊玲(湖南省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苗族)

作为一名基层民族工作者,能有机会参加如此盛大隆重的阅兵典礼,我感到由衷的幸福与骄傲!亲眼见证祖国的繁荣发展、国防科技的综合实力;亲身感受党中央对民族工作、民族地区的高度重视,对各族同胞的亲切关怀。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业绩。当前,民族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就是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也正是我的职责所在。


刘创举(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京族)

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今天,我们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定当倍加珍惜。

广西民族博物馆将继续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主题展览和宣传教育活动,系统展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生动展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面对未来,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跨越不了的,再多的风险挑战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


但维义(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印江中学教师,仡佬族)

抗战时期,印江各族群众积极组建宣传队,唤醒民众抗日意识;不畏艰难修筑抗战机场,保障战时运输;创办习艺所,传授生存技能。印江还涌现出侯仕选、包庭广、徐玉琳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展现了与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坚定决心。

现场观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团结一心,就能汇聚起磅礴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把这次观礼的感受和体会带入课堂,讲好抗战故事,介绍我国发展成就,让伟大抗战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托合提·艾海提(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学工部思政教育办公室文员,维吾尔族)

陕西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同心圆”民族团结工作室,定期组织各族学生赴延安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立志成为新时代好青年。2024年9月,工作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能在天安门广场观礼,我深感荣幸与自豪。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