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突出“四融四有”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云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突出思想共融、文化共融、发展共融、情感共融,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力之策、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突出思想共融,以有形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引导全县各族群众不断巩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入脑入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内容;依托电视、报纸、宣传栏等载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组建“1+8+X”宣讲队伍,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等契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镇、进村落。2024年,全县乡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42场次。
二、突出文化共融,以有感之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文化浸润推动各民族文化在兼容并蓄中交流交往交融。夯实民族文化基础。清水土家族乡建设全县首个土家族“村史馆”、建成校园土家文化坊2座,建成14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开展文体活动100余场次。聚力民族文化传承。投入20万元保护土家族“薅草锣鼓”、“竹台孝歌”两个市级非遗项目;清水民族小学和云龙小学开展土家文化教学、土家织锦课辅活动、将摆手舞融入大课间活动,自主编印《土家故事与传说》等校本教材,民族教育课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民族团结向未来》入选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课一等奖。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充分利用中秋节、七夕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载体,连续举办8届土家女儿会和2届土家才艺展示大赛,全乡15个少数民族、6000余人参与活动达90%以上。
三、突出发展共融,以有力之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共同富裕,把民族团结进步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环境蝶变“换新颜”。以通道整治“小切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丽宜居示范乡镇项目5个。按照“1113”出资模式,政府、集体、农户三方发力,对155户土家族农居“微整形、化淡妆”,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6个,土家村寨歧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基层治理“上新阶”。投入1000余万元,提档升级14个村党建阵地,搭建“云上共享法庭”、村民议事堂等平台载体,清水土家族乡建兴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旅融合“辟新路”。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0余万元支持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吸纳周边村寨向旅游产业化发展,打造菌蔬、中药材等14个农业园,特色主导产业1.16万亩,14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50万元。
四、突出情感共融,以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阳县突出情感共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共同助推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结对“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重庆市政协帮扶集团倾情结对帮扶,市县新一轮选派帮扶干部28名,规划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项目15个,安排产业帮扶项目总投资5039.14万元。民企“帮”,把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纳入“万企兴万村”范畴,优选13家民营企业精准对接4个民族村,盘活闲置院落、土地等资源,落实农旅、种养殖等项目21个。清水土家族乡被认定为重庆市第一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乡镇。公益“助”。推动慈善会、红十字会、企事业单位走进民族村居,捐款捐物300余万元,引导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发挥专长优势,开展法律下乡、送医入户等公益活动30余次,将有形的帮扶和无形的情感联系起来,共同浇灌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