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区县动态

【江北区】构建“1+2”育人体系 扎实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日期:2025-05-26

江北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构建“课程研修+学校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的“1+2”育人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一、精研课程主载体:以内容育人,促教学体系构建

用心打磨国家课程,梳理中小学教科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按照“全学科参与、全学段贯通、全过程评价”三全思路,建立动态共享资源库,开展跨学科教研30余次,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课程50余节,成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级精品课、优质课7节,推广范式课程建设经验,实现从“碎片化”到“体系化”。迭代创新校本课程,以学校艺术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室等为孵化平台,有机融入各中小学案例,开发新村国奥小学扎染课程、钢锋小学剪纸课程、鲤鱼池小学书画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100余节,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校本化实践,实现从“单一化”到“特色化”。深耕拓展地方课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串联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徐悲鸿美术馆、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等资源,设计“江船赓续红岩魂”等主题研学路线5条,成功立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策略研究》市级课题,实现从“平面化”到“立体化”。

二、深耕学校主课堂:以教学育人,促团结意识入心

以训强师,突出抓好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师必修内容,依托“云上石榴籽”平台,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等内容32次,实现全区中小学教师全覆盖。以课育人,聚焦教学实施转化,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真实情境,组织开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心得分享等互动体验,课后实施具身体验评价,跟踪督导教学成效,构建起“情境—互动—评价”三阶模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文化人,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建造民族团结宣传墙、同心石榴林等主题文化景观,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抄报比赛、“渝见石榴红·铸江北”宣传周、“跃动石榴红·百舸竞同帆”运动会等活动100余场次,引导青少年系好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第一粒扣子”。

三、拓宽社会大课堂:以实践育人,促民族情感交融

擦亮“特色品牌”,全力打造“石榴花儿向党开”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品牌,创新活动载体,持续与四川、广西、云南、新疆、贵州等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交流互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契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做实“三方协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15分钟学习圈”教育资源,依托家长学校,联合社区开设“非遗面塑技艺”“AI赋能家庭教育·红石榴课堂”等特色课程20余门,邀请各民族家长参与“红石榴故事汇”“家风故事分享”、社区夜校等交流学习活动50余次。深化“跨区协作”,开办西藏昌都代培班,充分尊重和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为昌都学生配备“一对一”帮扶教师,构建“混合住宿、混合编班、混合教学”的“三混”模式,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心声和诉求,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2014年以来累计接收培养96名昌都少数民族学生,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67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