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自治县】“小红薯”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大文章”
彭水自治县立足“生态、民族、文化”三大特色,将红薯产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共兴、文化共融、家园共建”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在产业振兴中凝聚强大合力。
创新实施“三红党建”工程,在红薯产业链上建立17个党支部,组建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高校教授、本土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团”,培育等党员先锋127名。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引导各族群众投身红薯产业,发展高淀粉红薯订单农业6万亩,带动10万余户各族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建“全民共建、成果共享”的良好格局。
二、科技赋能提质效,在种业振兴中夯实团结基础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共建红薯产业发展中心,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红薯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128份优质种源。培育出“彭薯1号”等10个特色品种,其中“彭薯1号”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创新“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机制,攻克脱毒快繁、抗病抗逆等核心技术,建立4个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全县红薯良种覆盖率达98%,年供应脱毒种苗1.2亿株。
三、文化润心增共识,在传承创新中筑牢精神纽带
将红薯文化融入民族节庆,结合苗族“四月初八”传统节日,连续举办十四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通过文艺汇演、服饰展演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打造“彭水晶丝苕粉”文化品牌,高质量举办红薯产业发展大会、彭水晶丝苕粉品牌战略发布会、彭水晶丝苕粉短视频大赛等节会活动,通过“集中展示+活动营销”方式,进一步提升红薯品牌影响力。依托蚩尤九黎城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成苗绣馆、苗食馆等文化展示窗口,开展苗家红薯宴、土家晒薯技艺等非遗展演,每年吸引游客超27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余亿元。“苗族民歌”入列国家级非遗,“阿依山娃”组合多次赴海外交流演出,中外艺术家共同演绎《新版娇阿依》等苗语歌曲。创新“红薯+火锅”融合模式,开发苗家苕粉宴,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文旅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全链协同塑品牌,在共同富裕中深化民族交融
编制出台《彭水自治县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细化招商引资、推进单产提升、加大示范基地建设等8项工作重点,落实支持薯业科技研发、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等6项具体政策。因地制宜建设红薯产业园、红薯精深加工园、红薯商贸物流园,着力打造西部领先高淀粉薯生产示范基地、鲜食薯生产示范基地,推动红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种植大户”联动模式,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红薯产业,新培育红薯生产经营主体230家,建成万亩示范片2个、红薯核心基地16个,年产鲜薯48万吨。全县红薯相关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准证明商标1个、重庆市绿色食品认证15个、重庆市著名商标1个,红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名录。“彭水晶丝苕粉”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2024年,全县红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