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深耕“文旅+”融合路,共绘“三交”同心圆
近年来,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文化铸魂、兴业塑城”行动,以“大乡村”建设为抓手,立足生态禀赋,深耕避暑经济,推动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让“绿水青山”成为滋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摇篮”。
一、全域旅游为径,绘就各族相遇相融新图景
以“122+N”旅游图谱为牵引(即1个4A级景区、2条精品线路、2大特色支撑、N个自然场景),将生态优势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重点从“线路串联、场景营造、服务融入”三个维度发力,让各族群众在“游山玩水”中自然相遇、深度互动。
一是精品线路串联“民族记忆”。依托土家吊脚楼、古枫香园等文化地标,打造“苏马荡—三峡古枫香园”“苏马荡—恒合石桶寨—白土人头寨”两条精品线路,既串起云海、森林等自然奇观,又嵌入土家摆手舞、哭嫁歌、西兰卡普织锦等非遗展示点。全新升级“云游恒合”微信小程序,整合108处景点和民宿,沿途增设“民族文化微驿站”8处,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深厚底蕴。2025年,全乡新增品质民宿21家、总量增至135家,为各族游客提供高品质相遇空间。
二是特色场景营造“共融氛围”。紧随“跟着美食去旅游”潮流,举办“寻味恒合·善食康养”名菜评选活动,精选“酸汤牛肉”作为恒合公用美食IP。今年上半年,全乡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1.7%。打造“土家风物”主题市集,吸引四川、利川、云阳及本地50余家商户共建精品夜市,联动万州“四大剧团”和避暑游客推出周周“夏季村晚”,丰富“逛市集、赏民俗、品曲艺”沉浸式新体验。今年上半年,全乡限上批零销售额增长69.9%。
三是贴心服务融入“民族关怀”。针对各族游客需求,在民宿、景区设置“红石榴服务岗”14个,提供民族服饰体验、民族政策宣讲、特色饮食推荐等个性化服务。成立全市首个聚焦高山避暑人群的政务驿站,涵盖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来乡游客在避暑地“家门口”一站式办结,让各族游客在旅行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双向引流为桥,架通各族共知共情新纽带
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重点从“云端传播、沉浸体验、互动交流”三个层面发力,既以“流量”吸引人潮汇聚,又以“内容”沉淀深度共鸣,推动从“看风景”到“懂文化”的深层互动。
一是“云端传播”扩大“文化声量”。邀请四川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等专业人士指导开展“新锐网红”培育计划,培育19名本土网红,创作“民宿里的民族故事”“恒合非遗小课堂”等短视频,全网传播量超260万次。举办“恒久清凉·合你共享”夏季文旅直播,宣传展示生态美景,推广宣传土家非遗技艺和民族节庆习俗。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20万,累计播放量超百万人次,线上热度加速向线下客流转化,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3%。
二是“沉浸体验”深化“文化感知”。精心策划高山欢乐跑、露营音乐节、玫瑰香桃采摘、亲子摸鱼等系列主题活动并融入民族元素。如在欢乐跑设置“民族团结接力赛”,由多民族家庭组队完成;在摸鱼节加入“土家传统捕鱼技艺展示”,让各族群众在游玩中感知民族风情。提档升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4个,推出首批研学基地2个,开发“土家文化探秘”“非遗传承体验”等研学课程45个,接待民族风情研学游人数超3000人。
三是“互动交流”激发“情感共鸣”。联动避暑游客与本地居民,以“黄葛树之声”为载体,创新设置“我的民族故事”分享会,鼓励游客讲述家乡民俗、本地村民介绍土家传统,累计开展分享活动6场,收集文化故事18个。推进“蒙渝同心 共赴青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同上一堂课”“同看一场剧”“同剪一张纸”“同品一道菜”“同栽一棵树”等活动形式,累计促成跨地域青少年结对100余对,成为蒙渝两地“三交”生动实践。
三、文化共生为根,引导各族同心同建共同体
紧扣“有形有感有效”导向,重点从“阵地铸魂、校地聚力、成果共享”三个方向发力,推动文旅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度融合,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生根发芽。
一是“三交”阵地凝聚“同心共识”。以“鹿鸣书院”为支撑,打造“中心书院+15个村社校书屋”阅读圈,设置“民族文化专柜”,收录《土家族简史》《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等书籍,开展“土家文化与中华文明”、“鹿鸣讲坛”等主题讲座16场次,受众达3万人次。成功举办第二届万州鹿鸣书院诗经节,网络话题传播达5万余条,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校地合作赋能“共同富裕”。深化与市教委帮扶集团及市属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入“三下乡”团队16支,组织各族村民与高校师生“同耕同研”,成功推动中药材种源繁育、三峡贡米试验等8项高校科研成果在恒合转化落地。积极组织开展“田间课堂”“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让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民族团结的“助推器”,今年以来,助力村集体增收102万元,上半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三是共享成果深化“命运与共”。持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新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带动全乡9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健全“千米高山万亩粮仓”稻田旅游配套,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体”模式,实现宜机化粮油产业基地“耕种管”机械化,带动全乡2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红利,“命运与共”的情感认同愈发牢固。